首页 > 正文
多学科联合会诊(MDT)
2016/04/02 编辑人:时时医 点击数:1739

                            

    什么是多学科联合会诊?其实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就是:一个中心汇聚多科专家,他们通过组织会议对疑难病症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然而时时医联合会诊平台更加便捷、可控、透明,对于某一复杂病情,患者只要提供相应的病历,线上多为专家医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答复,并时时可以跟踪患者所处病情某一阶段,这样可更有效的为患者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而多学科联合会诊就采取该模式。相对于指南来说,其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是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同时,临床路径有五个特点:

 

    1)、以质量控制为前提 

    病种临床路径,是以规范医疗服务各行为和流程,减少同一病种不同病人、不同医生的医疗差异,制定出大家遵照执行的病种治疗模式,并实现对其医疗过程的全程监控和实时评价,实现质量管理由终末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有效地保证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以医疗流程为基础 

    病种临床路径的制定,是在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的基础上,依据《疾病诊疗护理常规》制定技术规范;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依据病种临床路径的技术路线,确定各种卫材消耗和住院时限;依据山西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核定费用清单。真正做到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 

 

    3)、以病例分型为依据 

    病种临床路径的管理,按照病例分型管理的方法,将病例分型中的“单纯普通型和单纯急症型”作为病种临床路径的“入路”依据。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种病情的变化或诊断进一步地明确,如果病例分型修正为复杂疑难型或复杂危重型,出现“错路”现象,仍可根据病例分型的原则,解决其“出路”问题,使病种临床路径管理便于操作和执行。 

 

    4)、以临床路径为核心 

    病种临床路径是单一从确诊入院、检查治疗到治愈出院的全过程,合理选择病种,制定临床路径,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 

 

   5)、以费用控制为目标 

 

    由于病种临床路径清晰明了,每个项目都有严格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而且对涉及内容较多的护理收费(包括治疗、床位、陪床、空调、暖气、吸氧、输液等)以及平均住院日也有具体的标准。特别是病种临床路径,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了医疗费用,从近期来看,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将会对今后医改方案以按病种定额结算为主,多种结算方式并存的付费制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对接”条件。

 

   2、案列分享

                战胜癌症的另一条路——杭州患者在美国的求医经历

    去年五月份,一位名为“倾心2007”的作者在杭州本地论坛“十九楼”发表了帖子《_个杭州人的美 国求医经历》,她在该帖讲述了她的丈夫L先生在杭州确诊患癌,随后去美国看病并治愈康复的亲身经历。 今年9月18日,我在青岛的病例讨论会上见到了他本人及他在美国的主治医生Dr.Chou。L先生身材不算高大,神采奕奕,看起来面色红润,并不像是刚刚大病初愈的样子。他的抗癌经历非常具有代表性,我写下这 个后续也是希望对更多的人们有借鉴的意义。

 

   人到中年多少都会有些小毛病,所以L先生几年前开始觉得颈椎酸痛时也没当回事,2012年舂节前后, 他的颈椎疼痛越发频繁,有时候会觉得手指发麻。还是在他太太的连番催促下,才去医院做了检查,拍了X 光和MRI,检查发现居然在他的颈椎里长了一颗肿瘤,这对他和他的太太来说都是个晴天霹雳。经过数位神经外科医生的诊断,包括浙江省的权威专家给出的检查结果都是骨巨细胞瘤,属于颈椎肿瘤的一种。说到他的看病经历,我想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在一家拥挤的三甲医院,费了好大力气才挂上专家的号, 经过漫长等待终于轮到自己看病,可专家每天要看三百位病人,平均分配给每个病人的时间只有五分钟,然 而这宝贵的五分钟让L先生面临着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他颈椎中的肿瘤是骨巨细胞瘤,属于脊椎肿瘤的一 种,这颗肿瘤已经侵蚀了颈椎的第二、三、四关节,要做全置换手术。这种手术是把颈椎切开,去掉3节颈 椎骨,换上钛合金架的支撑。不仅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手术成功后病人的颈部活动也会受到限制,生活很 不方便。对于骨巨细胞瘤来说,只有这一种治疗方案。也就是说L先生需要立即住院准备手术,不做手术的 话,可能短时间内面临瘫痪丧命的危险。

这无异于是来自死神的缓期死刑判决,让L先生和他太太痛苦万分,倍觉无助。但在此

 

时她还是没有放弃希望,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得知,治 疗这种疾病的手术方法是美国人发明的,手术材料也是由美国公司制造 的,最终她决定带着丈夫去美国看看,碰一碰运气。经过干挑万选,最终他们选择了UCSF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院医学中心),并成功拿到了医学中心的预约单,该中心安排专业翻译接待,并由华裔神经外科医生 D「.Chou担任主诊医生,D「.Chou擅长复杂的脊椎外科手术,是脊椎 微创手术方面的专家,曾经入选美国最佳100位医生。

 

    期间他们没有排过一次队。经过D「.Chou初步诊断认为最大的可能是骨髓瘤,如果是骨髓瘤不需要手术,放疗就可以,然后便为L先生安排做穿刺活检。到穿刺活检病理报告后,Dr.Chou才确认为骨髓瘤, 紧接着Dr.Chou向他们详细解释了治疗方案、治疗过程及康复疗愈,让L先生夫妇感到莫大的安慰。随后L 先生被转诊到放射科接受放疗,放疗结束后到血液科接受检查,以便监测有无复发。

 

    在病例讨论会上,大家重点探讨了关于L先生疾病诊断的过程,最初L先生在国内看的是骨科,而去美国看的却是神经外科,这只是国内在医学分科上的小小差异,其实同样的脊柱类疾病既可以去看骨科也可以去看神经外科,骨科和神经外科在治疗脊柱类疾病上各有千秋,互补短长。因为肿瘤虽然长在骨头上,却压迫着脊髓里的神经,因此导致了他手指麻木。像我这样的外行一开始以为是国内骨科医生诊断错误才 会导致不同的结局,我仔细听完医生们的讨论才知道,原来Dr.Chou在接诊L先生时之初也无法判断到底 是什么肿瘤。

 

Dr.Chou虽然是美籍华人但是中文不好,他用英文解释了整个诊断过程。他说那时候,他通过X光和 MRI片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确认就是骨髓瘤,而是认为会生长在脊椎上的肿瘤一共有八种,他依照可能 性大小进行排序,写下8个词分别是骨髓瘤、骨巨细胞瘤、骨肉瘤等。他告诉我们,颈椎这个位置的肿瘤 也就这8种可能性,每一种的治疗方法、后续的防范和复发情况都不一样。而最终确定是什么肿瘤,还是需要等活检结果出来。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活检,这相当于一个小手术,从患者体内切取、钳取或穿 刺等取出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技术。这是诊断病理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对绝大多数送检病例都能 做出明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被作为临床的最后诊断。L先生在美国确诊为骨髓瘤,依据的是活体组织检查结果。

 

由于我们的国家人多医生少,L先生能约到专家号实属不易,在场医生都纷纷认为从X光和

 

时时医专家Dean Chou讲述真实案例 

 

MR丨片上来看,不管是什么肿瘤, 那个瘤体已经比较大,严重压迫到脊髓,确实看起来情况很危险, 手术切除很有必要。Dr.Chou解释道,他认同中国医生的判断,可是从L先生病 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还不是那么严重,至少他能正常生活走路,仅仅感觉脖子痛手指有些麻木。并且,活检结果显示他是罕见的 3%单发性骨髓瘤,当时也没有转移迹象,但不排除未来复发的可 能性,也许以后他还是会严重到需要手术的程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他还有时间,手术不是迫在眉睫的选择,而是一个可以权宜衡量的方案,所以Dr.Chou为L先生定 制的治疗方案是放疗,能让肿瘤明显萎缩,这个过程还会持续,直到肿瘤细胞完全失去活性,L先生的肿 瘤最后形成一个痂似的存在〇完成放疗后L先生就回国,Dr.Chou随时关注病情要求他在国内复诊后向他 发E-mail反馈病情,也许他将来还是会须要动手术,可在这场持久战中可以先打出一场阶段性的胜利。

 

    我站在一边看着L先生的背影,感慨良多,我之所以 要写这个故事的后续,是有很多的想法和思考在里面。在 我写这个帖子的12小时之前,我有一个朋友因为癌症逝世。

时时医专家陈赞给出建议 

我不是见惯生死的医生,只是食人间烟火历悲欢离合 的俗人,L先生的生和我朋友的死,让我有种恍如隔世的错觉。我反反复复回想着病例讨论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副会 长凌锋女士说的一段话:“在这个病例里面,对我来说最 有教育意义的是我们是治病,还是治人。因为我们所有的要做出判断首先就是看片子,看的片子看的是‘病’,所以你就会想出一系列tf治病”的方法,而不是‘治人’。而这个‘人’本身,就是这个‘病人在美国的撒拉纳克湖边,矗立着一位医生的墓庐,这位医生在医学史上近乎籍籍无名,而他的墓志铭 却曾经深入人心一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最初百年来,这则墓志铭广为流传, 它深刻而直白地反映了人类医学的真实作用,以及为医者对生命的谦逊和敬畏。

 

   我突然明白,我失去朋友的痛苦,源于我对这件事情的发生丝毫没有准备,我不知道该给他什么样的 帮助和安慰,做一个无能为力的旁观者,看着他的生命耗尽却期盼发生奇迹。在一场疾病的漫长战役中, 尽可能给生命多一种选择,无论能否治好,努力积极地陪伴患者走过去。医生是如此,我们普通人更是如此。人固有一死,却不该死于绝望。

 

  这个故事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我会继续关注着L先生,他如同生命的一个象征,用自己的方式敲开- 层坚冰,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让当时在场的神经外科医生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一一如果无法彻底治愈, 那就跟肿瘤和平共处,好好活下去。Dr.Chou真的治愈了L先生吗?从医学上说,L先生只是达到了一个临床治愈的标准,而离我们常人 所理解的治愈有很大差别,我们会认为L先生的癌症被彻底根除再也不会复发了。但是事实上,他只是暂 时抑制住了癌症,暂时性地恢复了生命活力,骨髓瘤还是有复发的机会。Dr.Chou不过是帮助他把握住 自己的时间,他不是决定L先生的生死的人,任何医生都不是。

友好提示:本文为“时时医平台”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成功案例
推荐医生
  • Dean Chou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脊椎脊柱中心
    神经外科
  • 陆弋
    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和妇女医院
    神经外科
  • 王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
  • 孙青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神经外科
我要咨询
请您留下您的联系电话,便于我们及时跟你联系反馈